「中国名人故事」康熙识人重才更重德

康熙识人重才更重德

「中国名人故事」康熙识人重才更重德

康熙亲政之初,多次与担任讲官的大学士讨论用人问题。康熙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到,“知人难,用人不易”。他认为,有许多情况使统治者知人难:一是许多官员言行不一,许多下属为了讨好皇帝,常常投其所好,增加了知人的难度。二是许多官员不能洁身自好而顾及私情,举贤任能时荐举的都是平素往来交好的人,而不管其是否有操守。三是在世风浇薄、“人皆不能自爱”的情况下,寻求廉洁从政之人更难。四是许多官员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廉洁,有的人当小官的时候表现不错,但得志之后就变质了,要选到一贯表现好的人才也难。五是身为一国之主,处在深宫,不可能对每个人当面识别。因此,康熙在执政期间,始终强调用人不可不慎重。

「中国名人故事」康熙识人重才更重德

康熙

康熙十一年八月,19岁的康熙让自己的侍讲官、大学士熊赐履谈谈对用人方面的见解。熊赐履说:“德行的标准是统一的,而才气则各有各的要求,难以一概而论。对人的使用要根据各自的特长,择其优势而用,不可求全,完人是没有的。”

康熙十分赞同熊赐履的这一观点。过了几天,他又对人谈起这个问题,又让熊赐履讲讲什么叫作“有治人无治法”。熊赐履说道:“什么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找到了合适的人,让其按法而治,就可以达到目的;人找错了,法规策划得再好,也难以完成。皇上只要留心,得到了合适的人,政治上的事就不用发愁了。看人能力的大小不可仅从其外貌上去判断。”

康熙也开诚布公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说自己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先观人心术,其次再看其才学。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即使有才学又有何用。”他认为虽然知人很难,用人也不易,但是为治之道,全在于此。如果不尽心,人才是不可得的。

熊赐履见皇上的观点与他基本一致,抓住了用人之道的关键,十分高兴地夸赞说:“才有大小,学有深浅。朝廷因才器使,难拘一格。诚实正直,人之根本。”

从此,康熙在任用提拔官吏上十分慎重,始终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选人标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做到坚持不懈地抚清、惩贪、整饬吏治。

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康熙让汤斌、达哈塔、耿介等一些有名望的老臣做皇太子的老师,请他们严格要求,教授皇太子知书明理。汤斌老先生也许过分激动,当场说了些过分赞扬康熙的话,说:“皇上豫教元良,旷古所无,即尧舜之莫及。”这话显然有些夸大其词,吹捧得有失分寸,是简朴务实的皇上所不爱听的,因此立即受到康熙的严厉批评:“大凡奏对贵于诚实,尔此言皆系逢迎之语。今实非尧舜之世,朕亦非尧舜之君,尔遂出远过尧舜,其中心之诚然?大凡人之言行,务期表里合一,若内外不符,实非人类。”

从康熙的话里不难看出他是生气的:人贵在诚实,说这些讨好谄媚的话没什么用!当今还称不上尧舜之世,我也算不上是尧舜那样的贤圣皇上。你说我比尧舜还好,是你的心里话吗?人的言行应当表里如一,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两回事,还算是人吗?

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1岁时便立为太子。长大成人后,其仪表、学问、才能都较为可观,但他行事乖谬,不仁不孝。康熙皇帝认为不能把天下托付给此人,便含泪把他废为庶人。康熙皇帝还能正确地、辩证地对待某个官员,他以晋代的张华为例告诫大家,说张华以才学而知名,但他后来蔑弃典礼,所学又有何用?因此康熙坚持“必才德兼优为准”。

小故事大道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选人标准

所谓心术,就是心地、居心,属于思想道德范畴,这是用人的首要标准。康熙认为,有才无德者不如有德无才者。有才无德者足以败事,而且才越高败事越严重;而有德无才者能守本分,不生弊端,大不了于事无补,但不至于造成损失。

当今有些领导者重才轻德,一味重用“能人”,而置德操于不顾,这就难免有人倚才为恶。我们当然赞成“能人战略”,但“能人”的标准应该是德才兼备,而不是让品德不好的人窃居高位,这应该是“能人战略”的本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