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汉语成语,拼音是shù ér bù zuò,意思是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自《论语·述而》。
1、述而不作的意思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意思是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近义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
反义词: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2、述而不作的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论语·述而》:“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评析:
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智慧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3、述而不作造句
1.这是春秋战国时常用的办法,都说述而不作,实在是自我作古。
2.一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辑成长篇,述而不作而已。
3.他写文章多述而不作,很少有自己的创见。
4.在一定意义上,“述而不作”成为了其后儒家经典诠释基本的形式特征。
5.面对西陵我“述而不作”,力求将这一切化为永恒。
6.中国文化讲究述而不作、托古改制,通俗讲就是只解释,不创新,有点改革也要在“古已有之”的大旗下偷偷搞。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注音】: ㄕㄨˋ ㄦˊ ㄅㄨˋ ㄗㄨㄛˋ
【简拼】: SEBZ
【结构】: 偏正式成语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辩形】: 作;不能写作“做”。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