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拼音是 zhōng yōng zhī 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出自《论语·庸也》。
近义词:不偏不倚、不夷不惠、凡事有度
反义词:偏听偏信、厚此薄彼
2、中庸之道的出处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xiǎn)久矣。”
译文:
《论语·庸也》:“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境界了!只可惜人们极少能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中庸之道造句
1.他的做事原则是不离中庸之道,所以无大成就。
2.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3.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中庸之道”。
4.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5.倘若逾越分寸,时尚就绝对没有放纵无度而不自食其果的事!一切要合乎中庸之道。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注音】: ㄓㄨㄥ ㄩㄥ ㄓ ㄉㄠˋ
【简拼】: ZYZD
【结构】: 偏正式成语
【正音】: 中;不能读作“zhònɡ”。
【辩形】: 庸;不能写作“佣”。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