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1、一鼓作气的故事

一天中午,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长勺郊外的战场上,鲁国和齐国士兵正隔着几十米的距离互相对峙。鲁国大王——鲁庄公亲自登上战车,看着对面足足十万的齐国大军,叹了一口气,心想:

鲁庄公:唉,我们的人数只有齐国的十分之一,这仗该怎么打

鲁庄公十分担心,偏巧这时,齐国将军鲍叔牙下令:

鲍叔牙:擂鼓!

战场上顿时鼓声震天,齐国的将士们如狼似虎,呼喊着:

齐国将士们:冲啊!

眼见齐国士兵们像潮水一般朝自己涌来,鲁庄公吓得手脚冰凉,他赶紧命令手下:擂……擂鼓!

就在此时,一个中年人拦住了他:

曹刿:大王,不可轻举妄动啊!

这个中年人叫做曹刿,他是一个平民,几天前说有办法打败齐国,鲁庄公才带上了他。此刻军情紧急,眼见齐国的先头士兵已经冲到了眼前,鲁庄公吓得六神无主,赶紧问道:那——那现在该怎么办?

曹刿胸有成竹,他对鲁庄公说:请大王按兵不动,只命令弓箭手射箭,敌军自然会退后。

鲁庄公将信将疑,但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采取曹刿的意见,命令士兵:射箭!

齐刷刷的箭矢如雨般朝齐国士兵们飞去,一连倒下了十几个士兵。眼见鲁国士兵们纹丝不动,他们只好后退。齐国将领鲍叔牙见此,心头纳闷:

鲍叔牙:这鲁国到底怎么回事?难道是想要用弓箭杀光我们十万齐军不成?哼,真是笑话。

于是鲍叔牙又下命令:

鲍叔牙:擂鼓!

齐国士兵听到鼓声,再次毫不犹豫地往前冲——

鲁庄公见到齐兵像洪水一般涌来,心里吓得噗通噗通直跳,他颤抖地问旁边的曹刿:这次该击鼓了吧?

曹刿还是摇了摇头:大王,还不到时机,请继续射箭。

鲁庄公:还射箭?

曹刿:对,继续射箭。

鲁庄公:射……射箭。

又一阵箭雨朝齐军飞去。鲁国将领们见大王两次不应战,按耐不住了:

将军 :再不应战,我们可要丢大人了!

士兵们:是啊,是啊。

听见士兵们的议论,鲁国大王看向曹刿,曹刿坚持:大王,再等等,现在还不是时候。

果然,没过多久,齐军坚持不住,又退了回去。

齐国将领鲍叔牙又急又气,他心想:居然还不应战,我看你们还有多少箭!击鼓!

齐国士兵听令,想起刚刚的两次箭雨,心里有些害怕,但是迫于军令,又不得不向前进攻,于是一个个缩着脖子,弓着腰,生怕被弓箭射到。

曹刿站在战车上看到了这一幕,哈哈一笑:是时候了,大王,进攻吧!

鲁庄公听到这话,心头大喜,赶紧拿起鼓槌,对着战鼓“咚、咚、咚、咚”一连敲了好几下。

等待许久的鲁国士兵终于听到鼓声,一个个咬紧牙关,像猛虎下山一样朝着齐军扑去。齐国士兵以为鲁国这次还像前两次一样不会进攻,没想到鲁国士兵像饿虎扑食一般,真得扑了过来。没做好心理准备的齐国士兵们吓得丢盔卸甲,四处逃窜。

士兵 :他们真的来了,快跑啊!

就这样,鲁国以少胜多, 打败了齐军。鲁庄公见此,喜笑颜开,忍不住问曹刿:为什么一开始你不让我进攻,非要等齐军敲了三次鼓,才让我进攻呢?

曹刿:哈哈,大王,打仗最重要的是勇气。齐军前两次击鼓,我们不应战是为了削弱他们的勇气。到第三次击鼓时,齐军的勇气已经大不如我军的,因此我们才能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2、一鼓作气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3、一鼓作气解释

一鼓作气,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gǔ zuò qì,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原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比喻趁劲头足时,一举把事情办成。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举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4、一鼓作气造句

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他拿起笔,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

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我就凭一鼓作气的精神,独立完成这件作品。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一皷作氣

【注音】:  一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一ˋ

【简拼】:  YGZQ

【结构】:  紧缩式成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辩形】:  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一鼓作气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