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遯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朱熹祖籍婺源,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尤溪县。朱熹从小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后又广拜名师。由于他聪颖过人,又勤奋学习,终于学识过人。他在漳州任职期间写成了《四书集注》,这本书影响中国教育达数百年之久。作为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著名教育家,他从事讲学四十余年,有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他对子女教育也有自己的方法,在《与长子受之》一信中表达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朱熹本人非常博学,儿子在他身边应该能学到很多东西,但他认为儿子并不如他所愿望的那么好学。他不希望儿子在家里被俗事家务缠身,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最终虚度青春年华。于是,他决心派长子出去求师,到外面去走一走,开阔视野,学一些有用的知识。临行前他写了家信,告诫儿子在外求学时要改掉以前的旧毛病,奋发向上,勤快谨慎。
他对儿子说:“你白天和晚上都要勤奋读书,多向老师请教。平时要动脑筋,而且要将有疑问的地方用小笔记本随时记下,积到一定数量再抽出时间去向老师集中请教。对于老师教育你的话,一定要仔细思考,弄明白老师话语中的要点,然后将这些要点用笔记下来,以后再遇到这类问题,就可以查阅笔记,不必再耽误老师时间了。不管在哪儿看到了别人写得好的文章,你都可以抄录下来,仔细分析别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写得好,自己以后写文章可以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
“平时未经老师允许,不能擅自外出或与其他人交往。如果有陌生人来找你,一定要向老师请示,如果是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益处的人,就可以和他见面,而那些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丝毫好处的人,你就不应该和他交往。平常如有人来访,也要征求老师的意见,然后根据老师的意见决定见还是不见。不管见不见来访者,都要通知他你的决定。除了老师同意你见的人之外,不能跟任何别的人交往。”
“在住所里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懂礼貌,尊重别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千万不可以目中无人,高傲自大。言行不可以放肆,说话之前要考虑清楚了再说,不可语中带刺,也不能说粗话、脏话。对人说话要谦和,不能说一些狂妄自大的话,在公共场所不可嬉笑或大声吵闹。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谦虚,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对别人要恭敬,盛气凌人、趾高气扬是要不得的,那样做只会自己往自己脸上抹黑,别人也会因此看不起你,不尊重你。”
“在外不可以喝酒,喝酒容易误事。既怕沉溺于酒精中荒废了学业,弄得一事无成,也怕酒后说错话,损害自己也伤了别人,这都应该注意避免发生。对别人要存有善良的心,不要恶言恶语,显得没有修养,也不能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如果有人跟你谈起这些话,你不应该回答他的话,最好借故走开。在老师面前更不应该揭同学的短处,应当多看同学的长处,并学习他们的优点。”
“结交朋友尤其应当慎而又慎,一定要仔细选择,即便是同学之间交往,也要有亲近和疏远之别。和什么样的人结为朋友,这会对你的影响很大,在这件事上一定要问老师怎么做,并按老师所说的方法去选择朋友。一般说来,那些朴实忠厚并能指出朋友缺点的人是益友;而那些说好听的话奉承你的、说话不知天高地厚又傲慢狡猾的、专门教你干坏事的人是坏朋友。按这个标准来选择朋友,还只能说达到了标准的十分之五六,你还应当在今后的交往中进一步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君子之道,这样经过时间考验筛选出来的朋友才会万无一失。但是如果你本人志趣平庸,不能克制自己从而言行有失检点,那些言行端正的朋友就会日益疏远你,而坏朋友就跟你越来越亲近了。你一定要不间断地检查自己的言行,不断改正缺点错误,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的坏习惯,堕落成奸诈小人。彼时,恶习已经形成,即使老师再好,也无法挽救你了。”
“你一定要注意吸收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有好的言行就应该记录下来并进行效仿;看到别人写的文章胜过了自己,也应当记录下来,并向他请教写作方法,直到赶上他为止。”
“出门在外,一定要记住‘勤谨’这两个字,凡事都要遵从这两个字。否则你就会一落千丈,带来无穷的灾祸。”
“我也很想念你,但为了你的前程,为了使你受到锻炼,懂得生活的艰辛,从此努力图强、奋发向上,我也只好送你出去了。希望你能听从我的话,从师刻苦学习,早日学成归来。否则,如果你出外求师回来还和在家里时一样,毫无进步,那你还有什么脸面来见父母亲朋呢?”
他儿子看罢父亲这一番感人肺腑的教导,决心除掉旧习,好好学习,毅然走上求师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