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

中国传媒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

一、中国传媒大学校训

立德 敬业 博学 竞先

校训释义:

“立德 敬业 博学 竞先”八字校训,确定于1993年,体现了国学渊源、办学特色、时代精神和行业要求。

“立德”,就是要坚持德育首位,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

“立德”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考察中国典籍,从诸子百家到历代儒学无不重视立德修身。思想品德教育更是新中国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向来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将之作为教育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把“立德”作为校训的首要要求。

“敬业”,就是要敬重事业,热爱专业,专心学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传媒业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好的政治素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培养传媒文化人才的高等院校,无疑要把培养目标的要求同传媒实际工作者的素质要求相适应、相衔接起来。因此,学校把“敬业”列为校训内容,作为治学与育人的规范之一。

“博学”,就是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博闻广识,博学多才,基础厚实。

传媒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科技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求很高。在传媒业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的过程中,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状况,对传媒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博学的要求,就是要培养适应上述发展变化的具有广博科学文化知识,厚实基础理论功底,精深专业知识和精湛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竞先”,就是要有时代精神、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开拓进取,敢为人先。

竞先反映了时代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作为培养现代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学校认为,培养具有竞先意识、素质和能力的现代传媒文化人才,应当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同时,把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融入校训可以起到激励、引领师生的作用。

二、中国传媒大学校徽

中国传媒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

校徽释义:

校徽确定于1986年。2004年,学校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在原“校徽”基础上,对学校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进行了修改。

校徽核心构图中的三个钢笔尖象征着勤奋学习的大学生及学校的文科类专业;三个钢笔尖中心形成相机的快门图案象征着学校的艺术类专业;三个钢笔尖形成电视发射塔状,三个笔尖头表示三颗同步广播卫星覆盖全球,象征着学校的工科类专业;三个笔尖中的三种颜色红、绿、蓝为彩色电视的三原色;中文字为“中国传媒大学”(郭沫若手写字体),英文字为“COMMUNICATION UNIVERSITYOFCHINA”(Times字体),中文字和英文字母排列与外轮廓边缘形成电波辐射图案。

三、中国传媒大学校歌

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中国传媒大学校训、校徽、校歌及其含义是什么

校歌释义:

《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以象征着青春朝气、充满活力、昂扬向上的白杨为喻,描绘了中国传媒大学校园的秀美风光,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传媒学子渴求知识、勤奋钻研、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赞美了广大师生献身传媒,志在一流,以天下为己任的敬业精神和远大志向。整首歌歌词优美,韵律悠扬,充满青春气息和美感,唱出了传媒学子的青春和理想,是“中传精神”的生动体现,深受师生喜爱。

1982年,《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获奖歌曲,并向全国推荐,随即这首歌成为20世纪80年代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