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故事
北宋时,陈州地区遭受了巨大的旱灾,连续三年颗粒无收,老百姓到处讨饭谋生。官府存有备用的粮食,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奉命前往陈州放粮赈灾。
就在他们临走时,刘衙内嘱咐自己的儿子和女婿说:“你们此去陈州放粮,一定要从中捞一笔钱,往大米里面掺些沙子,然后在秤上做些手脚,知道怎么做了吗?”两个人立刻明白了刘衙内的意思。
到了陈州,刘得中和杨金吾吩咐手下人往粮食里都掺了沙子,然后又改了粮价,把秤也做了手脚。一切准备好之后,他们才开仓放粮。老百姓得知官府开仓放粮,都十分高兴,每家每户都拿着米袋子前来买米。可他们没想到,买回去的米不但缺斤短两,而且里面还掺了很多的沙子,挑出来后大米只剩下一点点。
有人十分气愤地说:“一斤米只有六两,里面又有糠皮又有泥沙,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啊。”还有人和官府讨要公道,指责官府贪赃枉法,坑害百姓,刘得中和杨金吾拒不承认,于是老百姓去包拯那里告状。包拯调查出事情的真相,将刘得中和杨金吾二人处死,并且把剩下的粮食都分给了百姓。
人们用“上梁不正下梁歪”来比喻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如果行为不正,其下属也自然跟着学坏,上行下效,互相影响。
【上梁不正下梁歪造句】
1、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民谚
2、统治者最糟糕的,莫过于不道德。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要是不道德,就会影响风尚,毒化社会。
3、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于是,即使一般银行工作人员,都可以滥用手中的权力。
4、他父亲犯了罪,他现在也进了监狱,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5、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当时凌落晚的评论。
6、“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就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7、上梁不正下梁歪!但是,为什么他不一把将自己爆成血泡呢?“过去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我就想知道一件事儿,现在你想把我怎样呢?”。
8、它上梁不正下梁歪,头重脚轻,头脑僵化,脸部浮肿,老态龙钟,行将就木!这图案设计得好,设计得妙啊!回复本帖。
9、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就是腐败朝廷下面的腐败军队!苦逼的训练越来越逗逼,这不,沈宁又出新招了。
10、想到他们林安福就气不打一处来,果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代表啊。
11、哎,荆州虽被言传为一片乐土,不想却也有这等样人!上梁不正下梁歪,这部下都贪鄙若此,自是那将军也定是个贪财无义之辈!
12、难怪现在的医患关系这么差,原来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事情不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上来就向人施压质问,难道说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医者父母心?
13、“教育行政化”更是老“箭垛子”了,说句不厚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师这样,掌握其前途和职业命运的校长责任最大。
14、上梁不正下梁歪,小琉璃的手下果然一个德行,甚至比主子还要古灵精怪,小雨玩闹了半天,突然转身就走。
15、你脚踏两只船,说明你有备无患.你墙头上的草,说明你以大局为重,你上梁不正下梁歪,说明你服从上级领导,你见风转舵,说明你能认清形式。你不苟言笑,说明你该笑笑了,来给爷乐一个!
16、我说秦朗,你觉得上面的人真的就会忧国忧民?合着只有下面的官员有问题,上面都是好的,难道你没听过上梁不正下梁歪么?
17、葛思壮装作听不到,老大别笑老二,他对老妈还不一样,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笑眯眯的道:“小方,拿出真本事给老爹瞧瞧!”。
18、居安思危,能有几人做到啊?东魏王族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何况塞外胡族皆有我大汉与西赵抵御,其偏安内地,上梁不正下梁歪,举国上下穷奢极欲,安能强国?
19、冲天椒何曾见过如此情景,当下粉脸热烫,脸颊绯红,不禁啐了一口,心想这李家果然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主子如此,下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20、做领导的应该时刻以身作则,如果不给下面的人树立一个好榜样,就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
【博闻馆】
断案如神“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北宋时期的官员,因为他铁面无私,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因此在民间颇具传奇色彩,被老百姓称为“包青天”。包拯是个十分有孝心的人,他中进士之后,父母年事已高,于是不忍心到远方去做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开始做官。
新建的河南开封府城门。北宋时期,包拯在开封府做官,清明廉政,断案如神,被称为“包青天”。开封府因“包青天”更加知名。
包拯在人们心中一直保持着明察秋毫的清官形象,断案如神,古代的戏曲将包拯的神话演绎到了极致,元代公案戏有18种,包拯断案的曲目就占了11种,《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传说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奇案,包公就这样成为了坐镇开封府的包青天。包拯执法严明,不畏贵戚宦官,很多贪官污吏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畏惧三分,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们用阎罗来比喻包拯的秉公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