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亮——白费力歇后语故事的来历
一天晚上,月亮又大又圆,高高地挂在天上。一群猴子乘着明亮的月色出来玩,它们一会儿抓住大树上的古藤枝荡秋千,一会儿“吱吱”地唱着歌,玩得非常高兴。
有只小猴子来到井边玩耍时,突然看到井里有个月亮。小猴子大吃一惊:“糟了!月亮怎么掉到井里去了呢?要是不把它捞出来,以后的夜晚岂不是都会是漆黑一片了?”
想到这里,它急忙朝伙伴们大喊道:“大家快过来呀,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其他的猴子听到之后,纷纷聚拢了过来。大家往井里一看,里面果然有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
于是,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商量应该怎样把落水的月亮捞起来。有的说用竹竿,有的说用笊篱。
最后,一只老猴子出了个主意。它吩咐所有的猴子都爬上了离井口最近的一棵大树,然后自己倒挂在大树上,拉住一只大猴子的尾巴,大猴子也倒挂着拉住另一只猴子的尾巴……
猴子们就这样一只接一只地一直挂到井里。挂在最下面的小猴子刚好能够到水面。
小猴子急忙伸出手来捞月亮,没想到它的手刚碰到水,月亮就不见了。这时,老猴子抬头一看,发现月亮还好好地挂在天上。
后来,人们就用“猴子捞月亮——白费力”这个歇后语来形容那些费力不讨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