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节气起源

古代时期,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出现则稍晚一些,且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气三候:

一候:桐始华

此时白桐花盛开,迎接清明的到来,清香四溢,春天如约而至,正是花开时节。

二候:田鼠化为鹌

鹌鹑是一种小鸟,从表面上看,是说地里的田鼠化作了鹌鹑,一种鸟儿。实际上就是指阳气生发,老鼠钻到洞里,而各种各样的小鸟出来活动,也是百鸟迎春到。

三候:虹始见

清明之际,寒雪褪去,春雨到来,彩虹也随之出现,正是春和景明之时。

清明花信三候:

一候桐花,

二候麦花,

三候柳花;

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麦花。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历史变连

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扫墓开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西周时期的《周礼·春官·家人》中就记载了祭墓习俗,并且设立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扫墓祭祀是寒食到清明不变的主题,从宫廷到民间都要在这期间祭拜先人,历代沿袭成为一种固定风俗。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也没有清明节一说。

  • 唐代

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唐朝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唐玄宗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上已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中。

  • 宋元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在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弃,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已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

  • 明清

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明清时期还盛行清明节迎城隍祭厉的做法,“城院”是民间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也是拘管亡魂之神,“厉”则是无所归依的孤魂野鬼。

  • 民国

民国政府曾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1915年清明节被规定为植树节,在这天机关、学校都要进行植树活动。国民政府还将这项活动与农业紧密联系起来。到1928年时,植树节被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但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清明植树的做法。

  •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的节俗出现了较大变化,在扫墓习俗方面,由于政府的提倡,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事迹,已成为许多组织和个人的选择。

清明习俗

  •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的万年前的墓葬,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茑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 踏青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来源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 插柳

清明插柳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

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

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 吃青团

青团一般将绿色植物浆汁揉入糯米粉团,而市面上大多青团都以麦青汁上色。麦青汁是将冬小麦榨出汁液,与水磨糯米粉搅匀拌和,再将其操制成一个个圆团,包入各种甜咸馅料,上蒸笼蒸熟。出笼时,青团上再刷上一层油,色泽透亮,带着淡淡的艾草香味,吃起来口感又糯又软。每到清明,一个个包着满满馅料的碧绿团子,带着春天的味道唤醒了人们的味蕾。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 吃馓子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清明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