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词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带拼音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拼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此诗描述诗人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见的情景。前两句写天上涌起一片黑云,眨眼间就泼下倾盆大雨。“黑云”“白雨”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翻墨”“跳珠”写云的来势和暴雨飞溅的情态,形象生动,充满动感。后两句写雨停的情景: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瞬间雨散云飞,从望湖楼上望去,雨过天晴,风平浪静,水面天光一色。此两句从前面的骤雨转到瞬间晴朗,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古诗词与地理:
望湖楼在什么地方?
望湖楼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宝石山的最东端,傍西湖而建,是一处绿树掩映、岩峦烘托、飞檐凌空、典雅古朴的二层楼阁。望湖楼原名看经楼,在当时的昭庆寺前。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为吴越王钱俶所建,到宋时易名为望湖楼。现为80年代重建,2层木结构,评为杭州市优秀建筑。望湖楼凭借湖山胜处的极好位置,引来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题咏。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杭任官时也喜欢在望湖楼游乐,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此望湖楼更加声名大振。
望湖楼
望湖楼建筑特色
望湖楼为吴越国王钱弘俶所建,原名看经楼、先得楼,到宋朝时期易名为望湖楼,楼台依山临湖,相传在望湖楼上正好可以观赏西湖景色之美。它为单檐双层歇山顶,两层木结构,青瓦屋面,整个建筑宏丽古雅。望湖楼的西侧,有曲廊与辅楼餐秀阁相连。望湖楼被置于四周优美静谧的自然景观之中,其周边布满枝繁叶茂的香樟;地势较低处植草坪、棕榈、冬青,点缀峰石;地势较高处叠石筑山,使之峰石嵯峨,回栏环绕。在此楼纵览湖上风光是再好不过了。咏望湖楼的诗作极多,其中最有名的正是本诗中苏轼所写“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句。
如今的望湖楼为1985年按清代旧式重建而成,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