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名人档案:
张仲景(150~154—215~219),原名张机,字仲景,汉族,生于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奉为“医圣”。他毕生钻研医学,写出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巨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书中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张仲景曾在长沙担任太守,每月初一、十五这两天,他会让衙役打开衙门,但却不理官司,而是为老百姓免费看病,他还把这种做法称为“坐堂行医”。
这天,又到了坐堂行医的日子。一大早,就有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两个人都说自己有发烧、咳嗽、鼻塞、头痛的症状。张仲景对二人进行了一番询问,得知二人昨天都在街上淋了雨,之后他又替二人各自把了脉,确定他们是患了感冒,便给他们开了同样剂量的发汗解热的麻黄汤,嘱咐他们拿回去服用。
张仲景以为病人服药后就会康复,谁知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慌慌张张地找上门来,说病人服药后虽然出了一身大汗,但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比之前更加严重了。
张仲景听后心头一惊:“难道是我的诊断出了错吗?”随后,他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却看到病人神清气爽,说自己在发汗后就觉得很舒服,现在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张仲景十分纳闷:为什么对一个人有用的药物对另一个人却无效呢?他们的症状明明是相同的啊!
他又仔细回忆了昨天诊治时的情形,忽然想起在给两人诊脉时,一人腕上无汗,另一人腕上却有细小的汗珠,而且脉搏也相对要弱一些。他一拍脑门,自言自语道:“对啊!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让病人更加难受,这都得怪我在诊断时不够仔细,忽略了这一点细小的差别,才会让病人白白受罪啊!”随后,他赶紧给病情加重的病人重新开方抓药,病人服药之后,很快便康复了。
通过这件事,张仲景意识到在治疗时不能过于武断,要仔细查明不同的表征,然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他后来提倡的“辨证施治”的诊疗方法。在实行辨证施治后,他的医术大大提高了,治愈的病人更多,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敬重。
辨证施治——张仲景的故事启发
张仲景在治疗病人的时候,因为忽略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开错了药方,导致病人服用药剂后病情加重,幸好他后来回忆起了这个细节,对症下药,才使病人得到了救治。这也提醒了我们,平时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一定要提醒自己细心,做到细心一些,才能避免因为小细节处理不当而引发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