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宇”有传人——寻找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印记

“靖宇”有传人——寻找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印记

【杨靖宇简介:人物小传】

杨靖宇,1905出生,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党中央委派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40年2月23日,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靖宇”有传人——寻找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印记

杨靖宇

春风吹入长白山西麓,林中的积雪慢慢消融,化成涓涓细流,汇入松花江。

松花江的源头之一靖宇县,素有“矿泉城”之称。而相比这一称号,其县名本身更具影响力——“靖宇”。

漫步在县城街道,抑或是农舍、学校,处处都是“靖宇”的印记。

杨靖宇的故事

循着爷爷的步伐前进,他把杨靖宇当人生坐标

靖宇县政府办公楼4楼最东侧的办公室里,一位国字脸短头发的中年男子正在一个号码一个号码地拨打着电话。

他叫马继民,杨靖宇将军的嫡孙。他所联系的人,是东北抗日联军将领的后代。马继民想邀请他们,作为顾问,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文化研究会。

关于东北抗联的研究工作,正式算起来,马继民是从2005年开始的。然而,关于自己的爷爷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过往历史,马继民早已不记得自己关注多少年了。

1972年,马继民随家人到了吉林通化烈士陵园——杨靖宇的安葬地,去祭拜这位被周围的人称为民族英雄的爷爷。7岁的他,在陵园里奔跑玩闹,并不理解何为英雄,对从未见过的爷爷也没有任何概念。

“靖宇”有传人——寻找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印记

青年时期的杨靖宇

时光的长河向前奔流,浸润着孩子懵懂的心灵。马继民长大后,对爷爷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了。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爷爷就是那个化名杨靖宇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在马继民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块桦树皮。这是1958年爷爷杨靖宇殉国18年后的安葬仪式上,东北抗联老战士交给马继民父母的。老战士说,杨靖宇将军当年最后关头就是吃着桦树皮跟敌人进行战斗的,希望他的后人永远不要忘记。

桦树皮成了传家宝。马继民告诉记者,他的父母一直教育他:“作为英烈后人,要做到平凡中严要求,平静中不落后,平常中有责任,平淡中懂知足。”

马继民说,从小开始,母亲就告诉过他,要牢记的是爷爷的精神,而不仅仅是爷爷的身份。1982年,马继民参军到南海舰队,在一艘猎潜艇上当了一名战士。直到4年后退伍,战友们都不知道他的爷爷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退伍后,马继民进入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总段工作,在机关从事党务工作。12年前,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靖宇县县长助理,后改任靖宇县政府顾问。

一个身份意味着一份荣誉,更意味着一份责任。马继民在郑州与靖宇县两地间来回奔波,火车加大巴,单程就得20多个小时。

来到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马继民找到了更多记忆与历史的重合点,为他研究东北抗联文化,宣传东北抗联精神,推广靖宇红色旅游增加了无穷的灵感与动力。

磐石、通化、江源、本溪、桓仁、抚松……马继民沿着当年爷爷抗日的线路,一遍一遍走访调研,把东南满的抗日遗址都跑遍了。每到一处遗址,马继民都会俯首轻抚,肃立瞻仰,想在这白山黑水间寻找更多关于爷爷的印记。

抗联线路的最后一站是靖宇县的三道崴子。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就是在这里英勇牺牲的。

“靖宇”有传人——寻找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印记

杨靖宇殉国前最后一夜住过的“地呛子”(窝棚)

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马继民站在一幅三道崴子的老照片前,指着图中大雪深处的一个小窝棚说:“爷爷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晚上,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那一天,恰好是1940年的元宵节。”

杨靖宇牺牲后,靖宇县人民自发筹款,建了一个“人民英雄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塔碑。每次来到靖宇县,马继民都会选择一个清早,一个人来到这里,静静地和爷爷说说话,讲讲家里的事情。

出于对杨靖宇英雄的崇拜,靖宇县人民对马继民也很尊敬,这让马继民很有压力。

马继民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东北抗联精神宣讲、文化研究等“红色”工作上。他当名誉校长,做编外辅导员,到学校、进社区、跑部队,和大家共同回顾东北抗联的历史,一起学习英雄前辈们的抗日精神。

一有东北抗联英雄后代的活动,马继民都会担任带头者、召集人,把大家聚拢在一起。201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马继民多方联络,牵头组织了“东北抗联后代靖宇行”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马继民几乎每年都要组织,“常联络常交流,是为了能更好地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进行宣传,让抗日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与马继民办公室相通的一个房间里,放着一张单人床、一台21英寸的彩电、一个柜子和两张沙发椅。这是马继民在靖宇县的住处,每年他要在这里住上100天左右。在床头的一只小塑料袋里,装着大大小小的药瓶。常年奔波,让马继民的血压、肠胃都出现了一些小毛病。

然而,马继民从来没有怨言,而且干劲越来越足:红色电视剧拍摄、东北抗联教育基地……马继民的案头,工作计划列得满满当当。“爷爷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为人民作奉献,还献出了生命,我作为他的后代,要循着他革命的步伐,在弘扬抗联精神的道路上,不停地奋斗下去。”

沿着将军的足迹追随,他们把“杨靖宇”当事业

“靖宇”有传人——寻找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印记

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杨靖宇雕像

位于三道崴子的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春分时节还飘着雪。在牌楼下,仍有不少人进出。

3位年轻人在将军的雕像前,静静站立,鞠了三个躬。这3位来自长春的参观者,是来隔壁县城走亲戚的,他们特意驱车来将军殉国地瞻仰参谒。

负责解说的,是一个名叫王琳的姑娘。门牌、台阶、雕像、碑石……每一处地方、每一个数据,王琳都记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

2011年,大学毕业的王琳来到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管理处工作,每月拿着2000余元的工资,没有编制,只是“临时工”待遇。6年过去了,王琳依然用心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日复一日地接待每一位前来参谒的来客,从未萌生退意。

“我从小听着杨靖宇将军的故事长大,非常崇拜他,能在英雄的殉国地工作,我觉得是一种荣幸。”每当有人问起在这里工作的感受,王琳总是这样回答。

对于女儿的这份工作,父亲王天祥倍感骄傲:“女承父业嘛。”王天祥从部队退伍后,在将军殉国地工作了近10年,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这里,他担任过将军殉国地管理所所长、管理处处长,把这一方土地打理得正规有序而又庄严肃穆。王天祥说,这里是整个靖宇县人民的圣地,在这里工作既是荣耀又是责任。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靖宇县人民十分怀念他,自发筹款,在三道崴子修建了纪念碑,后又建造了纪念塔、雕塑等,把整个山岭规划修整,建成了一个成规模的纪念地。春来夏往,秋去冬来,来这里瞻仰凭吊英雄杨靖宇的人络绎不绝。在纪念碑前的水泥地上,还有一片黑色的痕迹,那是香烛纸钱焚烧留下的。

殉国地西侧有一个两层高的建筑,那是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纪念馆正在装修,暂停对外开放。东北抗日联军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斌说,装修之后的纪念馆,资料收集会更丰富,呈现手段会更多元,展览效果会更好。

从1989年开始,李立斌就见证并参与了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的整个建造过程。其间,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从未与人说。已年过半百的李立斌,一辈子都离不开“杨靖宇”三个字。

李立斌的老家是与靖宇县一江之隔的抚松县。小时候,他听了不少“杨司令”的故事,有一回来靖宇县的姐姐家做客,带着外甥去将军殉国地参观,看到纪念碑后关于杨靖宇将军最后战斗经历的文字后,深深地被震撼了,从此像着魔了一样把“杨靖宇”三个字烙进了心里。

大学毕业分配时,李立斌毫不犹豫地在申请表中填报了靖宇县。来到靖宇县,李立斌感觉与英雄更加拉近了距离,开始杨靖宇将军事迹挖掘与线索寻找,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了研究杨靖宇将军,李立斌沿着当年杨靖宇将军战斗的路线,一站一站找线索,四处寻找抗联老战士,听他们回忆抗日岁月。东北三省,涉及抗日联军的县、村,李立斌走了个遍:“连跟着我的司机都成了抗联研究专家了。”

为了编印《抗联文化》期刊,他联系军史专家,翻阅海量资料,反复进行比对查证;为了改进完善杨靖宇殉国地建设,他外出不去景点,专挑陵园墓地进行参观调查;为了修建纪念馆,他辗转各地收集实物,想尽办法再现历史场景。

“有关杨靖宇将军、有关东北抗联的事,我都要管起来。”这不是李立斌的海口,而是他半辈子工作生活的写照,“将军的事迹、抗联的历史,总要有人投入进去研究,并宣传出去。”

让李立斌心痛的是,在一些地区,抗联遗迹正在或已经遭受破坏,他试图通过实际行动,来呼吁民众保护好这些遗迹:“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

还有不到6年,李立斌就要退休了,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退休前把所有关于杨靖宇和抗联的素材整理完毕,作为历史资料交给政府。“如果政府愿意继续聘用我,我愿意无偿工作下去。”

采访结束前,李立斌交给记者一个小纸条,拜托记者寻找1958年拍摄的《杨靖宇将军战斗一生》纪录片:“这个资料片,我找了好几年都没有下落。”

像李立斌一样,研究杨靖宇将军事迹和抗联文化的人,在靖宇县和整个白山地区并不少见。这些“追随者”的研究虽然没有李立斌专业、系统,但热情一个比一个高。

“靖宇”有传人——寻找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印记

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

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他们把杨靖宇当信仰

进入靖宇县,到处都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方:靖宇镇、靖宇村、靖宇大街、靖宇路、靖宇宾馆、靖宇学校、靖宇支队……

将军的名字,渗透在靖宇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深深地烙在了靖宇人民的心中。曾在北京上大学的佟鑫告诉记者,他们出门在外介绍自己,不说自己是吉林人、白山人,直接说“靖宇人”:“这是一个自豪的称谓。”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靖宇的年轻人称呼杨靖宇将军,除了用“英雄”之外,更多的是叫“爷爷”。“觉得亲切,就像杨靖宇将军没有远离一样。”每个靖宇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属于杨靖宇将军的地方。

靖宇县城西北侧的杨靖宇小学里,传来了嘹亮的歌声:

我们是东北联合抗日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

这首由杨靖宇将军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曾经在白山黑水间广为传唱,鼓舞着广大东北抗联将士。时隔80余年,抗战军歌仍在高唱。

正在合唱歌曲的是杨靖宇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正在为清明节的祭扫活动进行排练。

每年的清明节,杨靖宇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进行祭扫,同时还会通过唱东北抗联军歌、讲杨靖宇抗日故事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9岁的二年级学生吕俊良和尹国安,对杨靖宇将军的认识是“打过仗”,11岁的四年级学生韩松延、孟凡翔知道杨靖宇将军是“民族英雄”“抗日英雄”,13岁的六年级学生赵书缘、高一鸣和李忠迅已经会讲杨靖宇将军“最后的五天五夜”的故事……

德育副校长于学慧告诉记者,杨靖宇小学把弘扬靖宇精神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会讲杨靖宇将军的战斗故事:“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教会他们铭记先烈、铭记历史。”

让人惋惜的是,以前给孩子们讲抗日故事的东北抗联老战士黄殿君,再也无法来到孩子们中间了。2016年8月16日,91岁的老人离开了人世。从此,靖宇县再无在世的抗联老战士。

一个多月后,30名靖宇籍青年戴上大红花,参军来到了有“杨靖宇支队”之称的原第二十集团军某旅。这支部队前身为杨靖宇将军领导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一部。英雄城的青年来到英雄的部队,当上了英雄的兵。

东北抗联的前辈们虽已远去,但革命的火把越烧越旺,一批批青年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前仆后继。

大学生士兵温程祥打小就崇拜杨靖宇将军,来到杨靖宇支队,他想考个军校,实在不行就转个士官:“总之一定要留在部队干出个样子,不给靖宇人民和靖宇将军抹黑。”

华灯初上,靖宇广场上响起了节奏明快的乐曲,人们踩着节拍,跳起了舞蹈。街道两旁的路灯和彩灯放射出炫丽的光芒,更为整个靖宇县城增添了几分繁华与热闹。

在这片深深烙下杨靖宇将军印记的土地上,靖宇精神和抗联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建设。今年,靖宇县即将脱掉贫困县的“帽子”,这座英雄的县城,正在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