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坊间趣闻故事」故宫的“门”字没有钩儿

「老北京坊间趣闻故事」故宫的“门”字没有钩儿

走进故宫,只要注意观察一下,您就会发现故宫的门额上的“门”字都没有钩。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在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慈禧太后发现宫殿颜色发旧了,油漆剥落了,便下令彩绘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当然太和门等建筑也要跟着油饰一番,并且要更换匾额。

于是就广招书法名家试笔,择优而取。翰林院可谓是名人荟萃,但参加试笔的二十多名进士、学士一个也没被选上。

当时,进士王金台的长子王法良酷爱书法,其颜体字练的可与颜真卿的真迹相媲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他把一幅仿颜真卿的字喷上黑豆水,送到荣宝斋,掌柜的用二百两银子买下,并推荐给翁同龢辨认,老翁也认为是真品,并用三百两白银将其买下。

王法良之父与大学士李鸿藻同朝为官,知道王法良的字写得好,就带着王法良去见翁同龢,在闲谈中翁同龢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收获,便把新买来的颜体“真迹”给他们看。

当他得知这幅画就是王法良临摹的作品时,对王法良更是大加赞赏,并向皇上做了推荐。

光绪皇上立即传旨:三天后在太和殿前高搭影棚,请王法良献书。

第三天上午,光绪帝率文武大臣来到太和殿前,观看王法良一展墨迹。

只见王法良稳步走上高台,蘸足笔墨,稳住笔锋,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九个大字一气呵成,众人见了无不称好。接着他又写了“太和门”三个字,皇上一看龙颜大悦,大加称赞。

这时慈禧太后来了,看着苍劲有力的笔峰,甚是满意,但他却下令要重写“太和门”这三个字。听了慈禧太后的话,大臣们都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慈禧见状,便详说了其中原委。

原来,王法良写的太和门的“门”字,最后一笔带钩,这本来是正确的写法,但在皇宫里就犯了大忌。按明清的规矩,紫禁城门额上的“门”字是绝不能带钩的。

这事儿和皇上有关。皇帝是真龙下界,天之骄子,龙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大多怕钩,像钓鱼、钓虾等,都得用钩,龙当然也怕钩呀,如果真龙一不留神,误吞了鱼钩,那就麻烦了。

还有龙又是两栖动物,在水中能游水,在空中能飞腾,在陆地又有四爪,可以爬行。只是他的四只腿太短,爪子又长,爬行时必须要肚子着地。万一出门时,一不留神,肚子被门下面的钩剐上了,“龙肚”大开,那还了得,所以为了真龙的安全,为了让皇上高兴,“门”字都不能带钩。

众人听了慈禧老佛爷的一番话,频频点头。再仔细看看紫禁城内所写的“门”字,还真没有带钩的。

按照太后的旨意,王法良当场重新写了“太和门”三个字,那最后一笔的钩儿自然就没有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