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李光弼出奇制胜

李光弼简介:

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年),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同年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再攻洛阳无功,改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宝应元年(762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  ,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中国名人故事:李光弼出奇制胜

李光弼是唐朝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将领,他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常常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是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叛军史思明发兵十万人攻打太原。军情紧急,可是驻守太原的李光弼手中只有官兵五千人,加上地方武装也不足一万人。面对叛军强大的攻势,守城将士个个惶恐不已,李光弼信心百倍地说:“大家无需紧张,各司其职认真做好警戒巡逻工作就可以了,到时候我自有妙招退敌!”一句话让唐军上下都安下了心。

史思明军临城下,见唐军守卫森严,无懈可击,便安排兵士时时在城外叫骂挑衅,想要引诱李光弼出城。可是任凭他们怎么叫骂,李光弼就是不出。一天,叛军又在城外大声叫骂挑衅。突然,一声惨叫,叫得最大声的那个士兵就不见了,只剩下地面上一个巨大的黑窟窿。大伙儿正低头莫名其妙地看这窟窿,城头上又一声惨叫,紧接着轰隆一声,掉下来一具身首分离的尸体。定睛一看,正是刚才掉进窟窿的那个士兵。原来李光弼派人挖好了通往城外的地道,叛军在城外叫骂时,唐军就从地道爬出去,冷不丁地将狂妄的士兵拖入地道,再拉到城墙上斩首扔下。这个法子一出,叛军都吓得胆战心惊,连走路都通通低着头防备唐军出奇不意的袭击,威风全无。

为了阻止叛军攻城,李光弼还在城下挖了地道,敌军登城的云梯一靠近城墙,立马就塌陷下去,逼得敌军不得不舍弃云梯,强行登城。而这时候,李光弼下令士兵抬出早就准备好的抛石大炮,向下发射大石头,一发“大炮”就能砸死二十多个登墙的叛军,史思明部队中死于“石大炮”的士兵不计其数。不久,李光弼又假装投降,和史思明约好了投降的时间,然后暗地里派人挖地道到叛军营外,将那一片地全部挖空,只用小木枝支撑。到了约定好的日子,李光弼带着几千人出城诈降,叛军不知有诈,也调兵出营。谁知,营地外突然塌陷一片,史军死伤无数,乱作一团。唐军趁机擂鼓呐喊,猛烈出击,歼灭叛军十多万人,赢得了太原保卫战的胜利。

乾元二年(759),李光弼驻守洛阳,又遭遇史思明进攻。李光弼认为洛阳城太难守,便把全城兵民物资都迁到了河阳(今河南省孟县),给史思明留下一座空城。史思明进城之后,什么都没捞到,又害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边驻扎下来,和李光弼对峙。

李光弼知道自己兵力不如史思明,无力强攻,就准备智取。他听说史思明这次专门从河北带来了一千多匹宝马,每天都把它们放在河边洗澡吃草,便命令部下找来一群还在喂奶的母马,等到叛军放马出来,就把小马驹拴在营里,把母马撵到战马中跟它们一起吃草。母马一开始还吃得很开心,可没过一会儿就开始挂念小马了,纷纷嘶叫着奔了回来,而史思明的战马不明所以,也跟着跑进了唐军阵地。史思明丢了一千多匹好马,又气又急,立刻命令部下用一条火船开路,从水路进攻唐军,想要烧毁唐军护城河上的浮桥。李光弼听说这个消息,准备了好几百根粗壮的大柱子,柱头裹上铁甲,等叛军火船靠近,士兵们就站在浮桥上用大柱子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原地烧毁沉没了。叛军眼睁睁地看着火船沉了下去,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唐军的石头大炮又发射起来,把船上的敌兵打得头破血流,砸死淹死的人数不胜数。

几番对阵,史思明都狼狈而退,士气大减,李光弼趁势发动进攻,唐军上下视死如归,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史思明,保住了洛阳城。李光弼出奇制胜的各种克敌妙招,也传遍了中华大地,被后人津津乐道。

中国名人故事:李光弼出奇制胜

登城器械——云梯

【博闻馆】安史之乱

唐朝经历了太宗的“贞观之治”、高宗的“永徽之治”和玄宗的“开元盛世”之后,文治武功都达到巅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杜甫《忆昔》诗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句,说的就是当时的繁荣景况。

然而,唐玄宗见天下如此稳定,便不再像执政初期那样励精图治了,他把内政都交给善于阿谀奉承的李林甫和杨国忠处理,又任用一些胡人武将为节度使,总管边疆事宜,自己则天天待在深宫之中,与杨贵妃一起纵情享乐,极尽奢华之能事。当时,宫中为杨贵妃一个人织锦刺绣的工匠就有七百多人,杨家姐妹三人每年的脂粉钱就要花去上百万。

王室的骄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玄宗的放权又纵容了节度使势力的膨胀。国家全盛的表象下,邪恶的力量正在滋长。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借口,在河北北部率众起兵,仅用35天就攻破了东都洛阳,又调兵西转,直逼长安。眼看潼关已破,长安失陷在即,从霓裳羽衣的浮华美梦中惊醒过来的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跑,安禄山乘势占领了长安,自称大燕皇帝。

突然经历这么大的变故,举国上下都万分震惊,他们认为都是杨贵妃这个红颜祸水蛊惑了玄宗的心智,才酿成大乱。为了平息民愤,逃亡途中的唐玄宗被迫在马嵬()坡赐死了杨贵妃,传位于肃宗。此后,玄宗逃到四川,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为将,打了整整八年,才彻底平息叛乱。

这次动乱,因叛乱主将为安禄山和史思明而被称为“安史之乱”。它使社会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宫室被毁,百姓无家可归,经济和文化都遭到巨大的破坏。尽管叛乱终被平息,但唐代巍巍大厦的根基已被撼动,曾经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就此渐渐衰败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