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简介:李勣怎么读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唐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李勣(jì)本来姓徐,叫徐世,原先是瓦岗军中大将,后来投奔唐朝,唐高祖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就赐他李姓,改名李世勣。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为了避他的“世”字讳,李世又改名为李勣。
贞观末年,东突厥已被消灭,唐朝最大的边患就是东北部的高句丽。高句丽本来只是个小国,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壮大,占据了现在东北辽河以东以及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对中原政权虎视眈眈。隋朝四次征讨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高句丽人还在首都平壤附近,把隋军阵亡将士的尸体堆积成山,称为“京观”,这可是对中原人民莫大的羞辱。因此,唐朝一建立,平定高句丽便成为日程表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派张亮、李分水陆两路进军高句丽。第二年二月,太宗御驾亲征,半年时间,攻占了十余座城池,俘获了六万多户人家,斩杀的高句丽兵多达四万多人。可是,唐军自己也伤亡惨重,而且入秋之后,东北天寒,太宗不得不带着没完全攻占高句丽的遗憾,班师回朝。此后,两国一直战火不断,高句丽国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也渐渐地疲于应战。
666年,高句丽执政大臣泉盖苏文(本姓“渊”,避唐高祖李渊名讳而改作“泉”)病死,大儿子泉男生即位,但二儿子泉男建和三儿子泉男产不服哥哥的统治,联手夺权,赶走泉男生。泉男生走投无路,只好求助于唐朝,表示愿意为唐军导路,攻打高句丽。当时唐太宗已经驾崩,在位的是唐高宗李治。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唐高宗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当年六月就下令再次进攻高句丽,并任命同高句丽对战多年、熟悉敌情的73岁大将李统帅全军。
李勣深知这一战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懈怠,巡逻侦察,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他带领手下精锐部队,刚入敌境就一口气拿下二十多座城池,唐军上下振奋不已,都说李勣是战神转世,这次征伐一定会取得胜利。这时,高句丽的援军赶到,李立马又与五万援兵对阵作战。唐军兵强马壮、万众一心,很快就大破援军,斩杀对方士兵三万多人。没过多久,辽东之地都被唐军占领了。九月,所向披靡的唐军渡过鸭绿江,包围了平壤城,高句丽王高藏和泉男产投降。泉男建本想率领军民死守城池,但众叛亲离,几天之后,平壤城内一个叫信诚的僧人给唐军打开了城门,泉男建自杀未遂,成为了唐军的俘虏。建国七百多年的高句丽从此灭亡了。
捷报传来,唐高宗高兴万分,立马下令犒赏三军。等李勣大军回到长安,高宗便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告庙仪式。仪式上,高句丽国王高藏和大臣泉男建等人全部跪在昭陵前,向唐太宗的在天之灵俯首认罪。随后,唐高宗把泉男建等人流放到贵州一带,将高句丽旧境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并在平壤城设立安东都护府,任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两万人镇守在平壤。此后,高句丽原贵族和富人大多迁入中原,与汉族融合,高句丽划归唐朝版图。
东方金字塔——高句丽将军坟
将军坟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实际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采用花岗石砌筑,共七阶,因其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所以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是清末当地老百姓所称,一直沿用至今。
【博闻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李世勣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改名为李勣,这是符合中国的避讳传统的。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表达对君主和长辈的尊重,往往需要回避他们的名讳。可是,也有人滥用避讳,闹出笑话。
宋代的时候有个太守叫田登,因为名字中有“登”字,所以他不允许百姓谈话时提到“登”,甚至与“登”同音的字也不可以。谁要是敢触犯他的名讳,轻的得挨板子,重的还会被判刑。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了,按照惯例,州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而州府衙门则需要预先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来观灯。
眼看着放花灯的日子越来越近,拟文件的官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这个告示可怎么写啊,用“灯”字会触犯太守名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说不清楚。官员吃不香睡不好,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办法——把“灯”改成“火”,两个字意思相近,一定没有问题!他告诉写告示的小吏:“把‘灯’改成‘火’,其他的内容照往年写!”说完就倒床呼呼睡去了。
不一会儿,告示贴出来了,老百姓们都围上前去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元宵佳节,本州照例放火三日,请大家前来观看!”大伙儿吓坏了,以为横行霸道的太守要放火烧城了,纷纷回家收拾财物要逃离这里。
这件事后来被其他州县的人知道了,大家都讽刺地说:“田太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