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感的培养:为什么孩子会排斥妈妈的陪伴?

平时我的工作特别忙,经常出差,周一到周五都没时间陪女儿。到了周末,本以为我有时间陪她了她会很开心,但是却事与愿违。我陪女儿时,她总闷闷不乐的,一不合心意就哭闹。我的女儿已经6岁了,怎么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呢?

幼儿安全感的培养:为什么孩子会排斥妈妈的陪伴?

从案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看,她的亲子依恋类型可能属于矛盾型依恋。即当与母亲在一起时,幼儿会表现出反抗与拒绝;当母亲离开时,又表现得比较冷漠。其实幼儿并非不需要母亲的爱,她只是用这种方式来“报复”母亲平时对她的冷漠与不关心。幼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她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矛盾型依恋的幼儿往往有一个不够敏感的母亲。对幼儿愿望和需要的敏感性是安全型依恋幼儿的母亲们的共同特点,敏感性强的母亲会在亲子互动中快速回应幼儿的各种需要。案例中的母亲可以回忆自己是否在最初孩子出现亲子分离焦虑时并没有很好地处理,以致让女儿觉得妈妈不够爱她,自己不是一个值得爱的孩子。如果幼儿带着这种想法,母亲跟她亲近时便会表现出抗拒。

第二,幼儿可能已经产生了期待性焦虑。期待性焦虑是指幼儿会从以往与母亲的相处中积累经验,对母亲的行为方式、作息时间有初步的认识与经验总结,因此他们不仅会对现实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反应,而且还会对其所想象的危险或分离进行反应。母亲平时工作很忙,只有周末才有时间陪伴孩子。而6岁的孩子已经具有了时间概念,平时母亲去上班时她能够意识到母亲要在工作日离开自己去上班。长此以往,当周末母亲陪伴她的时候,她可能仍然会意识到母亲明天就要离开自己了,就会产生期待性的分离焦虑,从而表现得闷闷不乐;反而是母亲离开时会使孩子恢复平时已经习惯了的状态和处境。

第三,幼儿的依恋对象可能已经由母亲转移到了母亲的替代者,即幼儿的主要照料者身上。由于母亲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照顾与陪伴幼儿,那么照顾与陪伴幼儿的任务必然会落到另一个人身上。这个替代照料者可能会是幼儿的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也可能是保姆或者幼儿园的某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反而是作为一个与其他亲属没有任何区别的形象出现,幼儿与母亲之间并不十分亲昵,也没有与母亲之间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因为平时缺少母亲的陪伴,女儿缺乏对母亲的信任,与母亲单独相处时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甚至会产生焦虑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可能的解决方式有以下两种。

幼儿安全感的培养:为什么孩子会排斥妈妈的陪伴?

心理小百科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设置陌生情境,对母亲在场、母亲离开等情况下的亲子关系进行观察,提出亲子依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这类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耍,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幼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幼儿会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幼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幼儿约占65%—70%。

回避型依恋:这类幼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也会欢迎母亲回来,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因此,实际上这类幼儿对母亲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也有人把这类幼儿称为无依恋幼儿。这类幼儿约占20%。

矛盾型依恋:这类幼儿每当母亲将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甚至当母亲亲近他们时会生气地拒绝。但是要他们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这种类型又被称为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

幼儿安全感的培养:为什么孩子会排斥妈妈的陪伴?

上述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积极、良好的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第一,母亲应尽量增加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母亲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努力工作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可以在下班之后尽量早点回家,平时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比如,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帮助孩子洗澡、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以此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时,孩子可能还是会排斥和不适应,这需要母亲及主要照料者一起同孩子玩耍嬉戏,先减少女儿对妈妈的抗拒心理,慢慢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并将这种亲子依恋内化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当孩子对母亲的信任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母亲再尝试着单独与孩子相处。

第二,母亲要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要让孩子明白妈妈为什么每天都要离开他/她,每天离开他/她之后都做了什么工作,以及妈妈工作的意义等。比如,如果妈妈是位医生,就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工作是为了医治其他生病的小朋友和老爷爷、老奶奶;如果妈妈是一位教师,就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工作是为了促进其他小朋友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孩子在充分了解了母亲的工作意义之后,可能会对其工作表示支持与赞同,这样再次面对母亲由于要去工作而产生的分离时,孩子产生的悲伤程度会相对降低,分离焦虑也会相对缓解。6岁的孩子已经明白很多道理,案例中的妈妈可以找适当的时间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以前不能经常陪她的原因并表示歉意,表达对她的爱,让她知道其实妈妈是爱她的。在不能陪伴女儿时,要向女儿说明原因,态度诚恳,不要敷衍。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化解母女之间的矛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