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与地理:江畔独步寻花——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是用茅草盖成的吗?

古诗词与地理:江畔独步寻花——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是用茅草盖成的吗?

杜甫草堂在成都什么位置

古诗词赏析: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带拼音

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拼音:

jiāngpànxúnhuā

táng

huángshīqiánjiāngshuǐdōng

chūnguānglǎnkùnwēifēng

táohuākāizhǔ

àishēnhóngàiqiǎnhóng

注释: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的组诗作品。诗人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时值春暖花开,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每经历一处,写一处,一共成诗七首。此诗为组诗的第五首,前两句写诗人散步到黄师塔前,风和日丽,春光怡人,让人觉得困倦,诗人以一“倚”字,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后两句着力写桃花,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艳丽多姿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陶醉在桃花丛中的诗人的形象。

古诗词与地理

杜甫草堂名称由来:杜甫草堂在成都什么位置

杜甫草堂指的是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居所。唐乾元二年(759),杜甫避“安史之乱”入蜀,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的草堂寺借住,于次年春天在草堂寺附近浣花溪边的荒地上自建茅草屋,取名为“草堂”。草堂的屋顶材料为茅草,因此杜甫也称自己的草堂为“茅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茅屋”即指成都这处草堂。

杜甫草堂建筑主体

杜甫草堂的原样建筑已不复存在,后世为纪念“诗圣”杜甫,在宋、元、明、清时对杜甫草堂都有修葺扩建,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草堂是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精致,园林精美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杜甫草堂的建筑属于典型的穿斗式风格,这是中国古代南方民间木建筑的常用样式之一,穿枋(fāng)贯通承重的柱子,将墙体分隔成许多部分。为了更好地还原杜甫当时的建筑风貌,墙体采用“竹篾镶拼”的形式,即以竹片垂直与穿枋组成网状结构,外层敷以泥草,草堂屋顶覆盖半尺厚的茅草,屋脊处为防风雨而作了加厚加固处理。这是四川人建造房屋的典型营造手法——就地取材,普遍采用当地的竹子、茅草和泥等建筑用料。

杜甫草堂的前世今生

四十八岁的杜甫来到成都,因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秦岭以南的古蜀国成都对于他来说是新鲜的。相较入蜀前的生活,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安稳的,而且成都人好客,因此杜甫在草堂的这段生活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由他的弟弟杜占管理,但是七十多年后,这座草堂便被毁坏得面目全非。晚唐成都诗人雍陶曾到浣花溪畔寻访杜甫草堂,看到的却是“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到了唐昭宗天复二年(902),杜甫离蜀137年后,诗人韦庄入蜀,前来寻访杜甫草堂的遗址,发现只剩下一些柱子和基石陷没在荒草中。出于对杜甫的仰慕,韦庄在草堂故址重建了一座草堂,这是后人第一次重建杜甫草堂。韦庄重建的这座草堂,经过五代的战乱,也被毁了。两宋时期,吕大防、胡宗愈、张焘等先后重建修葺草堂,画像、刻诗、整治环境。之后,元、明、清和民国,历代都对杜甫草堂进行扩建和整修。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在杜甫草堂成立了杜甫纪念馆;1961年3月,杜甫草堂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的杜甫草堂不仅仅是单个建筑,而成为博物馆建筑群,里面展示着有关杜甫的诗集、书画、匾额等收藏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