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写作背景(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写作背景(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赏析导读】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全家大小,加上家童侍女,20余口,生活窘迫。遂准备前往沙湖购置一块地,自己耕种以补贴家用。途中,遇到一阵疾雨,由于雨具已经被前面的人带去,同行者四处奔逃躲避。苏东坡却气定神闲,边走边欣赏这雨中美景。不久,雨过天晴,大诗人苏东坡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抒情怀的机会。

  骤雨从天而降,树林哗哗作响。

  行人纷纷躲避,余则漫步徜徉。

  何必惊慌,看,这千根银丝,万条琴弦,正在弹奏一曲优美乐章。

  何不放慢脚步,与之一起,高歌引吭?

  一双草鞋,一根竹杖。

  迈得过山涧陡坡,胜得过快马轻骑。

  若得一袭蓑衣,纵然一生烟雨,又何所畏惧!

  料峭的春风,吹来阵阵寒意;

  依山的夕阳,却送来温暖的光芒。

  酒意全无的我,顿觉耳目一新,全身舒畅。

  回头看看,刚刚走过的,那风雨如晦的地方。

  哪里有什么风雨?哪里有什么晴朗?

  其实是天地无言,岁月静好!

  ——面对自然的风雨,苏东坡淡定以对,甚至把它当成风景欣赏,从中感悟出常人难以体会或者不愿驻足体会的情趣。面对社会生活带来的风雨,苏东坡何尝不是如此呢?才高八斗,学识过人,却遭受无妄之灾,以致一家大小跟着颠沛流离,忍受饥饿贫穷之苦。但苏东坡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如一颗内蕴丰富饱满而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无论丢在哪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活的苦难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活得更通透,更自在。

  是啊,风雨过后是晴天,晴天之后是风雨。倘若孜孜于风雨晴天的辨别,则会随时被它所左右。倘若你不在乎它,那风雨晴天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也!

  苏轼定风波写作背景(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故事语录

心寒对男人失望的句子(最简短最心酸的一句话)

2023-3-3 11:23:51

故事语录

晁错传原文及翻译(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2023-3-3 11:24:20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