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来历和寓意(春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如遇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拜年习俗:“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代中叶学者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代苏州文士顾禄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代文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甚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到了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代杰出画家、诗人文徵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相互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网上拜年以及微信拜年等各种新颖的拜年方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故事语录

经典名言名句大全(努力奋斗的励志句子)

2023-3-1 13:22:58

故事语录

江南春译文及注释(江南春的注释和诗意)

2023-3-1 13:23:23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