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悔恨以及对官场的厌恶,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这几句诗歌。

  (3)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让我们带着归家的欣喜齐读这四句。全班齐读。

  (4)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找出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A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B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同学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C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将其描写出来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来。

  学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D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安定、和谐、宁静(普通寻常)。

  E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请全班女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背景链接: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按照内容、情感、技法三条线索归纳全诗,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明确:内容:归隐田园的原因;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归隐后的心境;情感: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技法:比喻、夸张、白描。

  2.背诵诗歌:一生尝试背诵;全班齐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大班拔苗助长的故事教案

2024-12-15 9:03:44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小班儿歌你问我答教案

2024-12-15 9:11:01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