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归去来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归去来辞》

《归去来辞》陶渊明

《归去来辞》,东晋辞赋名篇,陶渊明所著。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一说宜丰人)。《归去来辞》原题《归去来兮》,萧统《陶渊明传》及《文选》删去“兮”字,称《归去来》,后加文体“辞”,合称《归去来辞》。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41岁,因家贫子多,迫于生计,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情绪,80余天之后,挂冠而去,赋《归去来辞》。史传皆载:渊明为彭泽令,上级郡督邮来县,县吏要他“束带见之”,他甚感屈辱,表示不肯为了五斗米的薄禄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即解印归田,赋《归去来辞》。但作者在序文中不说此事,只说“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因此有些学者对渊明去职之事的原因多有争论。

赋中作者以任运委化、乐天知命的思想,在田园故庐的闲静生活中,体会到欣愉的人生趣味和高洁自足的人生境界,从而冲淡了一生仕途的失意和现实贫困的生活。文章写得既深沉又恬美,字里行间饱含着诗情画意,神态旷远,辞意畅达。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讬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