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敦诫子慎口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敦是北周的一名大将,因武功卓著而闻名,立有大功。因为贺敦对朝廷赏赐不公心怀不满,便口出犯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刑之前,他把儿子贺若弼叫到跟前对他说:“我决心要平定江南,但是这个想法没有成功,你要成就我的这一志向。我因为口舌之祸而遭诛杀,你今后说话不可以不加考虑。”为此,他拿起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了血,以此来告诫他今后说话要慎重。
贺若弼年轻的时候慷慨、正直,胸有大志,矫健勇敢,精熟骑马射箭,能写文章,博览书史,在当时很有名望。北周齐王宇文宪听到这些,非常敬重他,召他做自己的记室参军。不久,又封他为当亭县公,升任王国内史。后来成为隋朝的要官。
刚开始的时候贺若弼还能记住他父亲的话,经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来提醒自己,遇事三缄其口。可随着他在隋朝功劳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被免去了官职;他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于是被逮捕入狱,隋文帝斥责他道:“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在下面散布说这两个人只配吃干饭,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因此奏请将他处死,文帝因他立有大功,免他一死,但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你有三犯: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的心太猛;目无君上之心太猛。”
这的确是贺若弼的致命之处,同僚有功他妒忌,同僚升官他不服气。有一次,皇太子杨广同他谈起朝中几位杰出将领,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个人都是良将,他们的优劣如何?”贺若弼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回答:“杨素是员猛将,但没有谋略;韩擒虎是员战将,但不会带兵;史万岁是员骁将,别的本领平常。”
杨广问:“那么谁可以称之为大将呢?”
贺若弼深深一拜说:“这就要看殿下的眼光了。”
他自以为比别人都高明,贬低一切,殊不知这样一来,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杨广的戒心。后来杨广当了皇帝(即隋炀帝),对他便十分疏远。
最为致命的要害还是最后一个“目无君上之心太猛”。在隋文帝平定江南的战役将要开始时,他便对人说:“江南倒是不难平定,可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飞鸟尽,良弓藏’之事呢?”明显地表示了对隋文帝的不信任。
还有一年,他随从隋炀帝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设置了一个可坐千人的大帐,来招待少数民族首领。这事其实和贺若弼毫无关系,他又在私下里评头品足,乱发议论,说皇帝太奢侈。这事被人告发,他被处以死刑,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悟在当下】相时对“言”
贺敦因口舌之争而遭诛杀,留给儿子的是血的教训。我们在庆幸贺若弼“得以豁免”的同时,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从察言观色中,可以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话该不该说,要注重自我把握和控制。
当今世道,极为复杂,没有机智权变的能力,极难应付。而趋利避害又是人的本能。这就要求我们明察秋毫,耳听四方,深思熟虑。正如在职场面试时,只有随机应变,相时而“言”,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