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医生和家属都不要轻易放弃抢救重症新生儿?
为什么说医生和家属都不要轻易放弃抢救重症新生儿?
-
童画 评论
新生儿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重症新生儿在抢救期间出现生命危险时,医生和家长都会为孩子的预后担忧:治疗费用昂贵,继续治疗、抢救无效孩子死亡或幸存下来遗留严重后遗症,家属会感到人财两空,或留下永久的伤痛。这时,如果家属提出放弃治疗,医生为避免担当风险,往往也会让病人家属在病历上签字“放弃治疗”,带孩子回家。高危妊娠分娩的重症新生儿,历经艰险来到这个世界上,小小的生命十分脆弱,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但某些重危新生儿,只要医生具有救死扶伤精神、敢于探索生命奇迹,是可以存活的。笔者经常竭力劝说家长,只要孩子有一线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笔者当儿科医生三四十年,成功抢救无数个重危患儿,某些新生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存活后度过童年直至成年都没有出现后遗症,这些生命奇迹的病例使我们终身难忘。下面举例说明。
早在30多年前,笔者在农村巡回医疗期间在一所乡医院曾先后收治了2个破伤风新生儿。其中一个是男婴,出生后5天就开始抽搐,家属判断是患上了“脐风”。农村群众都知道,“脐风”是绝症。家属看着孩子一阵阵抽筋心痛如焚,当天晚上,乘夜深人静之际,忍着心痛将孩子用小破棉被包裹,放在一个提篮中,送到厕所里,任其死亡。然而,事出所料,至次日清晨,村里有人上厕所,发现厕所里有一个孩子,孩子没有死,但已经奄奄一息,低声啼哭。家属得知后急忙抱着孩子到附近乡医院来看,当时笔者正好在乡医院里,该院院长请笔者看,作为一个儿科医生,加之以往在临床上笔者已经治愈过多例新生儿破伤风,有一定经验,就大胆接受了这一任务。但由于以往经笔者治愈的病例是城里医院收治的,而当时的乡医院连氧气袋都没有,在乡医院院长和医护人员积极支持下,区医院派来了一名护士协助,带来了氧气袋和小氧气瓶。治疗开始后遇到了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没有暖箱就用热水袋为孩子保温,没有鼻饲管就用头皮静脉塑料管替代,吩咐家属配合,每天送母乳到医院来。患儿抽搐窒息需要复苏时,没有气管插管和复苏囊就只好冒着感染危险,采用消毒纱布隔离口对口人工呼吸。更没有想到的是,收治该患儿后第二天,乡医院又来了一个破伤风新生儿,这孩子是个女婴,出生后第六天发病,病情稍微轻一点。笔者当时心想,现在农村怎么还有这么多新生儿破伤风?虽然已经收治了一个孩子,但还是毅然收治了下来,经过10天左右竭力抢救,病程中男婴因惊厥反复发作,呼吸、心跳暂停达20多次,女婴也惊厥多次,然而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最终2名患儿均痊愈出院。乡医院职工说,这简直是个奇迹,震撼了当地群众。事后随访了解这2名患儿痊愈回家后都没有后遗症。重叙此事,我的体会是:反复惊厥窒息是破伤风患儿致命要害,及时控制惊厥窒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尽管控制惊厥可以用镇静止惊药,然而,困难在于,剂量小了难以控制惊厥,剂量过大又可引起呼吸抑制,每个患儿对镇静止惊药的耐受性又各不相同,治疗期间必须摸清最佳有效量。此外鼻饲喂养母乳、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保持体温稳定、间隙吸氧、防止缺氧缺血性脑病也很重要。这2个患儿最终都幸存下来,与掌握了上述治疗原则有关。笔者认为,医务人员在下乡防病治病中要竭力发扬救死扶伤、敢于担当的精神,对重危新生儿,即使是绝症也要尽力而为,力争家长的配合,不要轻易放弃。本案例中的男婴治愈后身体健康,已结婚并育有一男一女。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