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诊断和治疗?
什么叫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诊断和治疗?
-
童画 评论
新生儿皮肤温度维持在36℃~37℃时,耗氧量最低,又能保证正常代谢。所谓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指低体温(即核心(直肠)体温≤35℃)造成患儿机体损伤,引起皮肤硬肿,并可使体内各重要脏器组织损伤,甚至导致死亡的一组综合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也称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当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够时,容易出现寒冷损伤综合征。
本症多发生在出生后7~10天内。其原因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身体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使体温降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某些疾病如严重感染、缺氧、颅脑疾病、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量物质消耗增加、热卡摄入和产热能力不足,容易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
临床表现:低体温或体温不升,体温在35℃以下,重症低于30℃,核心温度(肛温)可能低于体表温度(腋温)。新生儿低体温时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吸奶少、肌张力低、手足凉或全身体表冰冷、心率减慢、皮肤硬肿,硬肿部位首先出现在下肢、臀部、面颊和下腹部,然后至上肢和全身。重症病例可出现呼吸暂停,患儿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5秒),还可因酸中毒纠正后而发生低钙血症出现抽搐。甚至导致心血管、肝肾、免疫和血液系统严重紊乱,可发生休克、肺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本病的诊断根据体温测量的度数(35℃以下或测不出),如果宝宝有上述表现但家里没有温度计测量,应怀疑诊断宝宝体温过低,但大多数新生儿低体温可能被忽略。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多见于肺炎、败血症等严重病例。
早产儿体重低,若出生后开奶迟、喂养不足,加上受寒冷刺激很容易发生硬肿症,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呕吐血性或咖啡色胃内容物时应考虑:①酸中毒导致胃黏膜损伤;
②咽下综合征;
③鼻导管或气管插管损伤呼吸道黏膜;
④严重感染或水电解质紊乱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⑤休克应激性反应。
治疗:复温是治疗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首要措施,一般都主张逐渐复温,复温过快对已受冷应激损害的新生儿有害,可造成休克、抽搐或呼吸暂停。复温方法:轻症患儿在温水浴后用预暖的棉被包裹,置于24℃~26℃的暖室中,或外加热水袋,水温从40℃渐增至60℃,体温可较快上升至正常。重度患儿可先安放在远红外线开放型保暖床上,将温度调节到高于小儿体温1.5℃~2℃处,约每30分钟能使体温升高1℃,直至体温达34℃时可移至婴儿保暖箱中,保持箱温在35℃左右。如患儿不能吃奶,应静脉输液,补充能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严重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进行重症监护,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支持疗法。必要时使用酚妥拉明和多巴胺,可以佐治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预防措施包括:父母和保育人员能识别本病,对具有寒冷损伤综合征高度危险的新生儿进行家庭随访,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更应警惕本病的发生,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减少本病的死亡率。新生儿娩出后置于辐射保温台上检查、着衣服,用肛表测量直肠温度,如果体温不升,应待婴儿复温到肛温37℃,才能用包被包好送给母亲,早产儿、窒息新生儿、低体温儿应置于预热的暖箱中(预热暖箱温度至32℃~33℃)。早期开始喂奶,出生后6小时不能吸吮的早产儿,用滴管喂母乳。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