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须”跟“拍马”有什么关系,“溜”的又是谁的“须”?
“溜须”跟“拍马”有什么关系,“溜”的又是谁的“须”?
-
铁憨憨 评论
“溜须”跟“拍马”有什么关系,“溜”的又是谁的“须”? 人们常用“溜须拍马”来形容对有权势的人卑躬屈膝、曲意逢迎。那么,为什么“溜须”就是讨好卖乖地逢迎别人呢?“溜”的又是什么人的须呢?
这“溜须”的说法源自北宋时期的一个典故。“溜须”的是盛气凌人、奸诈谄媚的副丞相丁谓,被溜须的是正气凛然、高风亮节的宰相寇准。宋真宗时期,丁谓是朝中监察、财政部门的要员,为了讨好皇帝,他和王钦若大举兴建道观,多次表贺祥瑞之兆,甚得皇帝欢心,没过多久就被提拔为副宰相。对于宰相寇准,丁谓表现得无比恭顺,对寇准言听计从。
一天,朝中大臣正在商议国家大事,寇准、丁谓和其他朝廷要员在一起用餐。用餐期间,汤水不慎淋到了宰相寇准的胡须上。丁谓赶紧站起来周到地拂去寇准胡子上的菜汤。寇准并不领情,反而笑道:“作为国家的大臣,难道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给上级溜胡须吗?"一席话说得丁谓羞容满面,自此对上级寇准心生嫉恨,这就是“溜须”的来历。
寇准为人正派,对于丁谓的阿读奉承很是反感,所以就语露讥讽。得罪了奸佞的小人丁谓,寇准受到了报复。宋真宗晚年,丁谓利用寇准工作的失误,联合刘皇后,将寇准贬官三次,又将他流放到广州雷州。丁谓当上了宰相,独揽大权、收受贿赂,胡作非为,成了人人痛恨的“眼中钉”。后来丁谓得罪了刘皇后,也经历了贬官和流放,途经雷州时想拜见寇准,被寇准拒绝了。所以丁谓“溜须”的本性未改,而寇准正直的品格一直受到民间称颂。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