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温室效应”元凶推断——二氧化碳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理论分析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1倍,可使大气的平均温度上升2.9℃。 那就由童乐福科学网给同学们带来这个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温室效应”元凶推断——二氧化碳。

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温室效应”元凶推断——二氧化碳

趣味故事阅读:

正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长,才使地球上的气候出现明显的变暖现象。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的排放量。遗憾的是,工农业发展又需要大量焚烧煤和石油,需要进行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生产,而它们势必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科学家孜孜以求地寻找着妥善的解决办法。

趣味环境科学故事:“温室效应”元凶推断——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在控制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树木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光合产物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固定在生物量中。这种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根据科学研究,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随着森林年龄的增加,固定二氧化碳的效率也在提高,长寿命的树种可以将这些固定的碳保持几百年。因此,发展林业可能是人类目前控制温室效应的最佳出路。除了林木等植物之外,海洋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也很大。日本环保科学家已筛选出几种能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繁殖的海藻,并计划在太平洋海岸进行繁殖,以吸收附近工业区排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实验,证明这个设想是对的,效果良好。科学家们发现,倘若能用深层水来代替实验时使用的一般海水,藻类将会繁殖得更加迅速,从而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同时,大量繁殖在海水中的藻类,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作为饲料或肥料。海洋中的珊瑚虫也可以吸收、消化二氧化碳,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单个珊瑚虫是圆筒形的(或卵圆形,或裂缝形),顶端有个大口,水和食饵以及其他不能吃的碎屑都从顶端大口进入,不能消化的东西也从这大口排出。它的长长的内腔分若干个小室,这是它的消化腔。当海水进入它的消化腔时,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下来,最后从它的外层分泌出由碳、氧、钙组成的物质,即石灰质,也叫碳酸钙。珊瑚虫分泌石灰质,是为了建造它的骨骼。正是这些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堆积成了珊瑚树乃至形成珊瑚礁。据科学家们分析测定,每平方米珊瑚礁上的珊瑚虫一年可固定4.3千克二氧化碳,堪称吸收二氧化碳的“大肚皮"!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2万平方千米的珊瑚礁面积,算算看,一年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大约25亿吨,相当于全球二氧化碳全年总排放量的12%。珊瑚虫虽小,可吸收、消化二氧化碳的本领却十分强大。要是我们大家好好保护海洋,保持海水清洁,不随意破坏珊瑚礁,珊瑚虫就能大量地繁衍生息,消除更多的二氧化碳。

随着人们对深层海水的开发,科学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奇妙的现象。

在600米的水深处,封存着天然的液态二氧化碳。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在水下600米处,水的压力可使二氧化碳向液态转化;在水深3000以下,液态二氧化碳竟变得比水还重,极容易沉入海底。在海水深部低于10℃的水温下,液态二氧化碳还会出现一层果酱状的薄膜,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扩散到周围的海水中去。根据这个意外发现的奇特现象,日本科学家已计划把二氧化碳直接输入深海中,利用深海水把它们封存起来。他们估计,这种封存的二氧化碳要重新返回大气层至少需要1000年的时间,到时候,人们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使现代人头痛的温室效应问题。

学科展望:

把二氧化碳通过各种手段“捕捉”起来,并储存在沉积盆地或者海底的“二氧化碳捕存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专家看好。虽然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完整的“二氧化碳捕存系统”但其中的部分技术已相当成熟。专家估计,如果全面使用“二氧化碳捕存技术”,将使人类的减排行动降低30%的成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